当“拉吊”成了主流,就再也打不出“林李大战”的史诗感了?

来源:杨晨大神

“现在的比赛,怎么越来越没那味儿了?”是啊,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林李的那场三局鏖战,至今想起仍让人热血沸腾。可如今的比赛总感觉少了点什么?

点击播放

 当“拉吊”成了主流,就再也打不出“林李大战”的史诗感了?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

当“拉吊”成了主流,就再也打不出“林李大战”的史诗感了?

曾几何时,羽毛球赛场上的“暴力美学”是吸引观众的核心魅力。凌厉的扣杀、鱼跃救球、极限变速,林李的伦敦奥运对决之所以封神,正是因为两人将力量、速度与智慧推向了极致,每一拍都像刀光剑影,让人屏息凝神。

21年的全英公开赛的“龙鸡大战”能成为近年少有的经典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场的收音——球拍撕裂空气的呼啸、鞋底摩擦地胶的锐响、甚至运动员沉重的喘息(以及低视角转播),这些细节构成了羽毛球的“沉浸感”。

而现在,“暴力美学”式微,“拉吊为王”成了主流。 国际羽联的规则调整“功不可没”。21分制推行后,每一分都至关重要,容错率极低。年轻选手更倾向于稳扎稳打,用拉吊消耗对手体能,等待失误 这种策略虽高效,却牺牲了观赏性。

不可否认,羽毛球运动正在拥抱商业化。但矛盾的是,商业需要“爆点”,而拉吊打法却难以制造瞬间高潮。全英赛的“龙鸡大战”能成为近年少有的经典,离不开现场收音、镜头语言的烘托,将30分的鏖战渲染成史诗。可这样的场景终究是凤毛麟角。

当然,我并非否定拉吊的技术价值。拉吊是羽毛球的战术。但若所有人都沉迷于“温水煮青蛙”,这项运动将失去最动人的灵魂。羽毛球作为竞技体育,它需要热血,需要争议,需要那些让人多年后仍津津乐道的“名场面”。

相关新闻

RELATED NEWS